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党支部由学院粮食工程系的19名教工党员组成,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党员18名。长期以来,党支部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在深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彰显党建“食”力。支部扎实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紧扣“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主线,将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持续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在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擦亮“聚粮心·守粮安”党建品牌。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分别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山东省巾帼文明岗、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称号。
坚持品牌建设,持续激发组织活力
建设具有辐射力、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党建品牌,是实现党建工作功能和价值的有效载体,是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升级的重要路径。党支部按照学院党委 “一支部一品牌、一支部一工作法”的创建工作安排,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
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党支部凝练出“聚粮心·守粮安”党建特色,开展“党建+”项目建设,以“一问题、一目标、一方案”的形式,打造“食”代先锋理论宣讲团,建设“食”力非凡教师教学团队,组建“食”在有方科技服务团,成立知“食”青年社会实践团,探索形成“一体两翼三融合四平台五提升”的15321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将党建工作与潜心立德树人、强化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在创新理论武装上,创建“食品党建阵地”微信小程序,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和交互融合的理论学习教育保障体系;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微党课比赛系列活动,录制精品微党课,打造涵盖“先锋讲堂、特色党课、理论宣讲”的党员学习教育矩阵。近年来,党支部党员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人连续入选2022、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坚持立德树人,做实做强育人文章
党支部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做实做细人才培养大文章。着眼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跟踪国内外理论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教育改革,培养粮食行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与企业共建,发挥“支部搭台、党建引领”作用,带领师生走进产业一线,对接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实现院系与企业“双向奔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以党建引领粮食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党支部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粮食工程系所承接的粮食工程专业于2020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自评。获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4门;获批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2人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人获三等奖; 2人获“青岛市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提名奖,指导的学生有20余项作品在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
坚持自主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党支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探索和发挥党组织在推动组织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从政治上引领科研的有组织开展,从思想上塑造有组织科研的团结与奉献,从组织上保障有组织科研的“四个面向”要求,推动有组织科研的“组织性”得到全面落实。
在党支部引领下,全体党员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捍卫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粮油食品行业发展,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翅膀”。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5项,累计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专利奖等科技奖励9项;发表科研论文近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批国家玉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多个省部级以上平台。
坚持脚踏实地,始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一党支部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真干实干让党旗“飘扬”在产业行业发展第一线。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充分发挥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的引领作用,对27个省级贫困村的农产特色进行调研,指导了甘薯产品加工和果蔬保鲜贮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各村书记开展了一对一的科技指导服务。助力产业升级,联合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多次赴企业开展访企拓岗、科技志愿服务,落地转化应用示范科技成果3个,其中新技术2项,新产品1个;举办技术培训10余场,参与学员500余人次;组织党员深入内蒙古奈曼旗、甘肃陇南、临沂蒙阴等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培训和指导,直接受益群众近40万人次。科技指导服务省扶贫工作重点村27个,村集体年平均收入增加4万元;培养基层科技人才(致富带头人)2名,使地方特色产业年均增加销售收入100万元;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完善提升农科驿站1个。依托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青岛市90%以上的食品企业建立科技服务,助推区域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