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落实学校“1186”发展战略,持续擦亮“牧歌先锋”党建品牌,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党建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效能。
一、锚定“一融双高”,构筑奋进格局
学院坚持党建统领,锚定“一融双高”目标,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院将教师党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构建了以“爱农兴牧走基层、爱生育才做标兵、爱岗敬业当先锋”为主要内涵的“牧歌先锋”品牌。各党支部在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加强与有关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和涉农院校的沟通合作,多措并举下好资源拓展“先手棋”,不断增强发展势能。一是积极争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和人才交流,为科研工作搭建桥梁纽带;二是邀请畜牧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为青年教师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三是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对接社会需求,加大课题申报与研究支持力度,选派多名党员教师挂职锻炼和开展访学。
2024年学院多次邀请专家来校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辅导讲座,多名教师积极参与“大院大所”合作单位——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合作成效显著。学院获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项、省重点研发良种工程2项,马属动物研究中心4名青年教师每人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实现了青年教师开展马属动物研究的新突破。2024年学院科研到位经费3185.49万元,任务完成率199%,人均75.8万元,为全校最高。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大力支持下,青年教师获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总经费370余万元。
二、创建样板支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强化组织育人,立足学校、学院实际,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积极打造“125”党建工作体系(即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条主线,锚定立德树人、强农兴牧2个目标,构建“党建+思政”聚力赋能平台、“党建+引领”队伍建设平台、“党建+学习”内涵提升平台、“党建+榜样”青年活动平台、“党建+实践”协同育人平台5个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七个有力”落地生根。
一是学院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共建,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创办本科生创新班,把党建特色、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培育拔尖创新人才。选派党支部书记到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挂职,提升共建工作质量。近年来联培生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56篇。二是发挥党支部工作合力指导学生深造。统筹学院党支部、班主任、辅导员、专任教师等多方力量,打造“报考引导——备考辅导——复试指导——调剂帮扶”考研服务体系,毕业生被“双一流”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录取率保持在51%以上,成功考取博士生数量实现倍增。三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组织教职工党员开展就业宣讲、面试辅导、简历制作等系列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指导全覆盖,毕业去向落实率名列前茅。着力提高公费农科生培养质量,2024年《农民日报》以《我是公费农科生》为题整版报道学院公费生培养经验。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第三党支部书记范楚琦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第三党支部获评学校第三批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三、服务战略大局,铺展共赢新蓝图
学院党委注重思想引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教师服务国家战略的敏锐性和自觉性。党员专家教授率先垂范,带动其他教师一起,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供科技指导和培训,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技术难题,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
以教师党员为主要成员的肉羊、水禽团队多次赴新疆、西藏、云南、内蒙等地开展技术服务、专项帮扶和业务培训,在带去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同时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和养殖户感谢。第一党支部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第二党支部联学共建,为山东与西藏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国优秀教师、山东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原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王宝维教授带领水禽团队牵头制定“鹅营养需要量”农业行业标准,广泛应用于全国30多家饲料企业,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亿元。马属动物研究团队牵头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驴遗传资源普查,多次赴西藏、新疆、青海等省采集样本,并为当地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相关事迹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